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,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。但近年来,一些地方将传统产业标签化,不仅支持不够,甚至当成低端产业“一刀切”简单退出,严重背离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,不利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,还可能带来工业空心化等风险,亟待纠偏。
认知误区导致“喜新厌旧”
一段时间以来,社会上对于传统产业有不少认识上的误区。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举例说,一提到传统产业,就认为是高耗能、高污染行业,把传统产业与资源消耗、环境污染联系起来,甚至片面认为传统产业就等同于落后、等同于淘汰。又比如,认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只能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,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甚至连提都不提了,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政策和投入的支持资金越来越少。
(资料图片)
这些认知误区,导致部分地方在产业规划、招商引资中,对集成电路、新能源汽车、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关注较多,对传统制造业支持不够;一些金融机构将钢铁、有色、石化等行业简单认为“产能过剩”,对合法合规的建设项目放贷十分谨慎;一些传统产业企业家因为发展预期不稳,信心严重不足,缺乏继续投资发展的动力和热情。
引发这些认识误区的一个客观原因是产能过剩,这也是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痼疾。过去40多年,服装纺织、家电、煤炭以及近些年的新能源、钢铁等行业先后发生严重产能过剩。这主要归咎于一些地方想尽办法招商引资,但忽视产业合理布局和市场实际需求,造成重复建设,带来了产能过剩。个别地方在治理产能过剩时又干预过多,误伤了传统产业。比较典型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,各地积极淘汰落后产能,这本是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途径,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,一些传统产业被无辜波及,成为倒逼退出的对象。
除了误伤,也有主动为之的“简单退出”,其根本原因在于,中低端传统产业想要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端化发展困难重重。
其一,产业结构优化缺技术。相较新兴产业,中低端传统产业市场相对饱和、竞争更加激烈,通过创新工艺、升级产品等实现高端化发展是必由之路。改造升级需要高端技术、高端材料等支撑,但我国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,如高档数控机床、可编程控制技术等行业的设计和仿真软件等很多方面还依赖进口,对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支撑作用不足。
其二,企业改造升级缺资金。2018年至2022年,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中,纺织、纺织服装、皮革3个行业营业收入负增长,木材、家具、印刷等行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不足2%。企业盈利普遍下滑、现金流普遍收紧,严重制约企业投资发展能力。同时,金融支持传统产业顾虑仍存,部分银行出于风险考虑,对偏传统、中低端的制造业企业发放贷款十分谨慎。
其三,低水平竞争格局改变难。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、研究员付保宗分析,产能过剩长期持续,就会导致恶性竞争,企业获利微薄,进而影响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,转型升级无从谈起,由此深陷低水平竞争泥潭。
由此也就不难理解,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清晰,但路不好走,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还需综合考虑能耗、环保、土地等制约因素。而新兴产业增长速度较快、应用前景广阔,更易获得要素和政策方面的支持。两者比较,一些地方政府、金融机构难免“喜新厌旧”。
传统产业改造意义重大
传统产业真的就是低端产业、落后产业吗?恰恰相反,在国际市场上,我国具有明显比较优势的产品主要集中在轻工、纺织、机械等传统产业领域。这些行业就业带动效应强、产业关联度大、国际市场占有率高,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,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。
其实,产业本身并没有高低之分,落后的是技术、产品和精细化程度。再传统的产业也能通过技术改造焕发新活力、塑造新优势,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部分。比如,过去带来较多污染的纺织行业,现在应用了数码喷印技术,植入了智能芯片,与手机、汽车等其他终端实现联网,就一跃变成高技术行业。再如,汽车业将发动机换成电池驱动,改变了发动机动力系统,就成为备受关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。
要改变一些地方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的局面,首要是厘清对传统产业的认知误区。
必须认识到,传统产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主战场。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由一条条相互交融、高度关联的产业链形成的完整体系,维护产业链完整性和提升产业链价值水平相辅相成。我国制造业中80%都是传统产业,夯实了我国在产业链完整性上的全球优势地位。而在提升产业链价值水平上,一方面,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对技术、设备、软件的需求,为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能;另一方面,高新技术产业也高度依赖传统产业提供的能源、原材料和零部件支撑。这一点,必须心中有数。
传统产业还是稳就业的重要渠道,对于民生保障具有重要意义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,全国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超过1.1亿人,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86933元,同比增长5.1%,我国传统制造业占制造业份额的80%以上,是吸纳就业人口,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渠道。
传统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。付保宗分析认为,从消费需求看,传统产业中大部分都是民生产业、基础产业,具有刚性需求的特征。随着消费升级,人们对个性化、高端化、定制化、服务化等高品质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增加,传统产业在改造升级后仍有较大增长空间。从升级空间看,机械、纺织、服装、家具等传统产业,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升级,进而催生新产品和新服务供给成为形成新经济新动能的重要力量。
“要防止产业标签化而扭曲产业政策。”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、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刘志彪认为,把产业按照某种标签进行分类,如先进与落后、高与低、传统与现代等,是过去产业政策挑选“输家”与“赢家”的需要。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,如果继续沿用这种贴标签的办法,那么很多有巨大市场需求、就业密集的产业就被迫退出市场。产业的先进与落后,与产业本身并无关系,有关系的是用什么工业化思维和技术去制造。
多管齐下推动转型升级
如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?要增信心、少干预、强保障、去产能、降成本,多管齐下切实改善传统产业发展环境,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。
第一,增强信心。要加强政策引导,坚定发展信心,做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统筹推进工作,在国家层面出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,明确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点领域,分行业制定改造升级的具体路径、支持方式和配套政策,鼓励各地建立并稳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政策,建立稳定长效的工作机制。强化政策解读、宣传、贯彻和监督指导,重构传统产业认知,尽快调整优化限制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不合理政策文件。
付保宗认为,当前,尽管一些行业管理权限已下放给地方政府,但仍然通过政府核准或备案手续进行管理,对微观企业活动较多的行政管制和干预,扰乱了市场信号,弱化了企业自主发展动力。为此,要加快调整产业管理体制和优化政策环境。一是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,对国资、民资、外资一视同仁。在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,全面消除各种隐性壁垒。二是确保平等使用生产要素,享受同等待遇。三是继续清理和废除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经济政策。
第二,解决资金不足问题。技术改造具有技术新、投资省、工期短、见效快、效益好的突出特点,是对冲经济下行压力、提高投资拉动效应的有效手段。过去我国支持企业技术改造,已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,比如贷款贴息,发挥“四两拨千斤”的作用,政府拿1元钱,往往能够带动企业投入9元钱、10元钱。苗圩建议,要研究实施力度更大的支持政策,扩大技改贷款贴息、优惠利率贷款、设备更新再贷款等政策,研究设立针对企业技改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,积极引导和支持有想法、有办法的企业加快技术改造,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。同时,创新金融对传统产业支持方式。联合金融管理部门共同优化金融支持传统产业文件细则,细化负面清单,避免对传统产业“一刀切”。鼓励金融机构通过预留融资额度、创新服务模式等手段加大对传统产业融资的支持。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中建立“传统产业改造升级”专区,引导银行、保险、基金等精准对接相关企业融资需求。
第三,拓展市场空间。着力促进消费拓展市场空间,进一步释放有效需求,稳定供给总体规模总量。引导鼓励大宗消费,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、智能家电下乡等活动。壮大新型消费,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,发展个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产,推动线上线下消费高效融合。大力拓展海外新市场,借助跨境电商等载体,支持企业积极拓展新兴消费市场。
第四,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。鼓励采取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提高重点行业集中度,培育一批具有资源掌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。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,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效率效益。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,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,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。落实工业领域以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,全面推行绿色制造。
中国企业联合会、中国企业家协会党委书记、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朱宏任表示,在新一轮数字革命的引领下,传统制造业企业绝不可以随便被以“低端产业”名义淘汰,而要加大改造升级的力度,由过去的机械化、自动化、批量化生产转向以数字经济为手段、以绿色低碳经济为方向的全新网络化、智能化、柔性化生产模式,通过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,巩固优势,重塑竞争力,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国经济基本盘。
(经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:经济日报记者 齐东向 顾 阳 牛 瑾 佘惠敏 黄 鑫 欧阳优 执笔:黄 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