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式双面“秀”丨金坛刻纸,静水深流

新江苏·中国江苏网   2023-08-09 16:46:43


(资料图)

夏日炎炎。年近70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(金坛刻纸)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又要启程了。

动身前,他向记者讲述了2010年寻访安塞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高金爱的经历。老人当时已经88岁高龄,一生并不顺遂,只有一间房子和儿子同住。高金爱给杨兆群看她的剪纸作品。正值虎年,尤擅剪虎的她,剪了100张老虎。临行时,高金爱想送几幅作品给杨兆群,“我不舍得把一整套虎拆散,只挑了7张民间故事作品。”

离开高金爱家后,一行人停在山坡上拍摄老人家的房子。这时,老人的儿子追了上来,递上5斤小米和一卷报纸。报纸里包着的,正是那些老虎剪纸作品。“我妈让我把这些送给你,她说这些东西放在你那里,比放在她那里更有意义。”老人的儿子说。

捧着这些剪纸作品,杨兆群觉得那不仅是艺术品,更是一份嘱托和责任。一年后,高金爱老人去世。杨兆群心里不是滋味,“寻访老艺人时间紧迫,要让全国各地的剪纸老艺人多留下一些东西。”自此,他开始了长达14年的剪纸艺人寻访之路。

剪纸根据工艺手法不同,分为剪、雕、刻等不同类型,在不同地方,剪纸也就有了不同的叫法,金坛刻纸便由剪纸派生而来,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十几年间,杨兆群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,收集各种剪纸作品45000多张,从明清到现代,各具特色。杨兆群走访的剪纸老艺人,年纪最大的100多岁,最小的70多岁。在这76位剪纸艺人中,有16位已经离世,但这些老人一生视若珍宝的作品,一直跟随杨兆群到各地参展、授课。一些独特的剪纸技法,也被杨兆群记录传承,不断修复完善。

传统文化就像一条长河,当金坛刻纸流经这个时代,无论是融入在剪纸历史中的老艺人,还是分散在各行各业的新生代,都在不同时刻为它注入自己的创造。北京民艺非遗研究院院长范艺祁和一群来自广告、设计、时尚行业的年轻人就参与其中,和杨兆群这样的传承人一起持续推动金坛刻纸走向年轻化、品牌化、产业化。

提到首次与法国知名化妆品品牌合作的经历,杨兆群坦言起初的合作非常困难,“我们风格是传统的,对方想要卡通化的,我觉得好的,对方没有用,我觉得不好的,对方恰恰选择了。”作为这场品牌活动的创意策划方,范艺祁说:“我们扮演的其实是传承人和市场之间的链接和纽带的角色,做好沟通和协调的工作。”面对传统艺术和市场审美之间存在的错位,范艺祁和杨兆群在反复的沟通、磨合中寻找契合点。

最终,带有传统纹样的“小牛”从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出发,依次到达北京天坛,上海城隍庙,武汉黄鹤楼……“抵达中国献好礼送祝福”的故事跃然纸上。“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,迅速扩大了金坛刻纸在全球的影响力,为之后的商业化打开局面。”范艺祁这样总结此次品牌为金坛刻纸赋能的成果。

杨兆群和范艺祁团队还将金坛刻纸与汽车、时装、游戏等结合,不断在跨界中寻找新的方向和可能。为手游中的貂蝉形象设计皮肤,使用传统刻纸样式云勾纹让赛博形象呈现飘逸之感;两次推出数字藏品,古老的刻纸艺术通过数字技术焕发光彩。一个个富有质感的品牌案例,不断放大金坛刻纸的传播声量。

无论是与科技融合的多样尝试,还是紧贴时代脉搏的创作核心,金坛刻纸时代性的表达表里如一、从未改版。金坛刻纸的传承发展是守正和创新的故事,是“杨兆群们”一生对剪纸艺术的信仰和坚守,也是“范艺祁们”对传统文化的感召和热爱。(新江苏·中国江苏网记者 王紫荆)